護理足跡
陳先生於1983年10月入讀瑪麗醫院護士學校,並於1986年11月畢業。他畢業前在兒科工作,但由於兒科不收男性註冊護士,陳先生同年12月被派往急症室,又於3年多後被調往外科。
1991年2月某日,陳先生上司指派他馬上到急症室上班。雖然當時部門間人手調動十分普遍,但來得那麽突然的安排也不是常見的做法。當時專為照顧在囚病人的羈留病房由急症室管理,陳先生聽從上司指示到急症室後得知,羈留病房一位病人與同事發生衝突,故此上級安排互調,從此陳先生便重回急症室工作。
看在當時陳先生眼中,急症工作沒有特別吸引之處,只是工作性質與病房不同。 病房工作環境相對比較穩定,急症室沒有每更的常規工作(routine),忙碌或清閒亦無定數。1995年時任護士長的陳先生遠赴英國倫敦 Middlesex University進修,為期半年的培訓理論與實踐並重,從参訪當地各醫院了解不同的臨床處理方法。回港後陳先生晉升為專科護士,繼續在急症室工作,並開始教授同事提升護理水平。1998年陳先生修讀Master in Health Administration課程,2002年署任病房經理,及後正式接任;並於2006年1月晉升為部門運作經理,服務至今。
急症大事件
回顧在瑪麗醫院急症室的工作,陳先生謂1993年蘭桂坊事件最為震撼。當日正值除夕,他返回急症室幫忙時亦没想過情況如此嚴峻,死傷慘重。由於當年未有處理大型事故的規劃,大部份死傷者被送到瑪麗醫院,急症室不勝負荷。陳先生憶述當時並没有完善的登記和病歷資訊系統,處理災難傷者入院困難重重,故此他要往返各病房確定入院者身份和數目。此外,亦設立熱線供家屬查詢;還需為同事情緒提供支援等。事件過去,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討及建議,從此社會對於大型事故的預防及處理亦漸有規範。
另一令陳先生印象深刻是2003年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事件。陳先生謂這事件徹底改變了社會及醫療界對感染控制的關注,又提高了衛生防護意識。醫護開始在臨床範圍帶上口罩,在社區中市民患病時亦自覺帶上口罩,減少傳染風險。
在前綫上
SARS疫潮期間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從其他醫院接收SARS病人,陳先生回憶當年院方安排由急症室派出醫療隊護送病人從其他醫院到瑪麗醫院。在當時面對各樣未明的情況,時任代理病房經理的陳先生和當時的顧問醫生沒有多顧慮,親自執行護送工作。由於疫情初期各界對SARS仍未能充份掌握防控方法,當深切治療部為SARS病人進行氣管造口術(tracheostomy)時,陳先生親臨深切治療部指導同事使用Level C 保護衣。回想當時,醫院每日發電郵致全院同事解說事態,陳先生認為此舉減少同事的擔憂尤為重要。而陳先生表示在危機出現時更要以身作則,SARS期間瑪麗醫院的教授們都走到臨床前線,故此他自己亦不猶疑。
陳先生十分重視前線督導,他表示APN (Advanced Practice Nurse), WM (Ward Manager)和DOM(Department Operations Manager) 都是supervisor,而當中APN工作最貼近前線,在前線督導上能發揮最大功能,當有同事偏離了工作要求,supervisor要令同事明白及提供支援。
時代的機遇及挑戰
陳先生憶述初加入急症室,正值90年代急症專科快速發展的時期,現今業內廣爲人識的專科課程如ACLS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PALS (Pa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 等,也是為配合急症服務發展被引進香港。早年急症同業到外國接受培訓,隨後急症專科學會和醫院管理局總部IANS (Institute of Advanced Nursing Studies) 合辦ENC (Emergency Nursing Course) 課程,開始在本地提供急症護理專科教育。相比當年其他專科,專科進修往往要負笈海外,我們的專科培訓實在是走前一步。
然而急症服務模式不斷進化,病人經急症室診治後由只有入院或出院回家的安排;至今時急症室能提供多樣的檢查,治療,觀察……等,也意味著急症醫護必需與時並進,才能繼續服務病人。故此陳先生十分鼓勵同事温故知新,如重溫TNCC (Trauma Nursing Core Course),加上實踐循証護理,才能提高醫療服務質素。
相比新舊兩代,陳先生認為以往由傳統醫院護校畢業的護士較能刻苦,而現今大學院校畢業的護士知識基礎較優,但最重要是態度良好,接受批評,努力學習,護理行業的未來將會更好。
論儲留人材,陳先生坦言時代改變,人的心態亦不可同日而語。以前資源不及現今豐富,一切都比較簡單;但現時同事比較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各樣工作條件都跟幾十年前一成不變,根本不能吸引新人,甚至可能會流失原有的人材,這情況在支援職系中特別明顯。陳先生以上班時間為例,傳統上早更在上午0630開始。瑪麗醫院位置不算便利,在附近置業或租住亦不算容易,跨區上班的同事用在往返醫院交通上的時間甚長。若仍然堅持0630上班的傳統,某些跨區同事必須在醫院留宿,長久計同事或因家庭生活太受影響而無奈離開。所以陳先生支持在運作上作出合理調整,以配合同事實際生活需要。
至於推行五天工作週的可行性,陳先生關注現時人手能否支持有關更期安排,如何確保不同更期間重疊的人力仍能有效發揮功能。同事整體工作日少了,以至支持同事在工時內接受培訓的安排亦隨之減少,又該如何處理?面對同事的期望,而在客觀條件上未能完全配合,陳先生認為必需與同事保持溝通。
工作上偶有不順,陳先生勉勵大家要保持正向思維,尤其應避免發出負面信息影響他人。他寄語年輕人若希望在工作上持續發展,必需儘量適應環境,克服困難;亦要多認識朋友,擴闊眼界,放眼未來。與人相處時,易地而處顧及人家的需要,保持耐性,便可免除很多衝突。
陳先生關注新護士人生經驗尚淺,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如:安慰逝者親屬)亦未必得心應手。他提點年輕護士要多見多學,因爲一套功夫並不足夠。
重建中走到未來
陳先生表示現時瑪麗醫院急症室面積不大,很多工作活動都能在咫尺内完成。預期重建後同事遊走於偌大的急症室工作,再加上eAED系統啟用等,同事需要面對各種工作習慣的轉變,故此他邀請同事一起計劃未來的工作流程。陳先生坦言他從未學過設計醫院,而隨着工程開展,當初的規劃亦有轉變。2020年,陳先生將屆退休之年,他笑言不會工作至新瑪麗急症室啟用,但因為家住附近,在家中仍可見證新院落成。
圖文: AVA LEUNG (WM/AED/KWH) / WONG SUK YEE (DOM/AED/Y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