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學者 港島東聯網急症顧問護師
袁淑賢博士
在急症護理界當中,每當我們提起學術人物,往往會想起港島東聯網急症顧問護師,袁淑賢博士 (又名瑪嘉烈) 。
從運動員到護士
中學時期,瑪嘉烈是香港曲棍球代表隊員,亦是九龍木球會的會員,練習球場剛好位於伊利沙伯醫院附近,所以瑪嘉烈跟伊利沙伯醫院甚有淵源。中七畢業後,瑪嘉烈想到護士的工作不論在任何社會情況下都合用,故此報讀伊利沙伯醫院護士學校的護理文憑課程,開始俗稱”紅褲仔”之護理生涯。畢業後,瑪嘉烈隨家人移居澳洲悉尼,她在澳洲悉尼大學修讀護理學士課程和工作。
一九九三年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成立,開始招聘護理人員。一九九四年,瑪嘉烈越洋申請,她收到面試通知後立即回港,一星期內獲得東區醫院內科部聘用,就此開展了她在香港的護士工作。經過三年零八個月的內科生涯後,瑪嘉烈希望接受病房常規工作以外的挑戰,於是她申請調配到急症科工作。
孜孜不倦
瑪嘉烈任職註冊護士期間一直秉持好學精神,主動學習各種知識,而且涉獵甚廣泛;除深造各種急症護理知識外,亦學習管理學,工程學,法律,法語,體育科學課程等… …無所不學,練就她能文能武,從而為她日後在拓展護理服務及學術發展上定下穩固的基礎。同時,瑪嘉烈兼讀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的專科護理證書課程,甚至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等等。
拾级而上
二零零七年瑪嘉烈晉升成為資深護師,期間她有效地運用她廣闊的知識層面,承擔一系列日常臨床護理以外之工作,當中包括質素管理及提高安全意識,發展急症專科護士診所,推廣實証醫護理學,進行護理科研,創傷審計和工作坊,培訓專科護士等等… …適逢當時聯網護理總經理有意於港島東聯網開設急症顧問護師一職,而該職位的服務模式 與瑪嘉烈手上的工作甚為湊合。於二零一五年,瑪嘉烈再肩負更重挑戰,獲晉升為急症顧問護師。
帶領前行
成為急症顧問護師後,瑪嘉烈運用她廣闊的人際網絡,有效率地開展一系列提升病人服務的工作。如:
一. 急症敗血病治療(Sepsis Management in Cluster A&E)
二零一六年質素及安全部門指出,只有百分之二十六敗血病病人能夠於三小時內得到抗生素治療,情況極待改善。於是急症科便聯同多個部門,推行敗血病治療先導計劃。由急症科分流護士按qSOFA Criteria為病人進行篩選,只要確認病人符合一定表徵,便會立即為病人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抽血培菌,X光心電圖等等,亦會於壹小時內注射合適抗生素。該計劃自二零一七年推行至今,每月均成功識別超過二十名可納入該先導計劃的敗血病患者,而當中百分之九十病人都能夠於壹小時內得到抗生素治療。更值得鼓舞的是,大部份病人都能夠於分流已經篩選出來,突顯出分流護士工作之重要性。
二. 急症老人科分流計劃(Geriatric Front Door Program)
人口老化,是現在與未來香港醫療體系之一大挑戰。早於二零一八年東區醫院急症科已聯同內科,老人科,家庭醫學和基層醫療部門等,開展急症老人科分流計劃,有效地提供出院支援服務予老友記,減低出院後二十八天的求診需要。與其他聯網一樣,該計劃主要在冬季流感高峰期推行。鑒於服務需要,計劃會於本年十月延展至全年無休。隨着服務提升及擴張,有需要增加人手,瑪嘉烈肩負起培訓急症老人科護士工作。
三. 高壓氧治療:契機中誕生
論東區醫院急症科,不得不提高壓氧治療。瑪嘉烈指出,在已發展國家,高壓氧治療有三四十年歷史,但香港是非常落後。早年亦只有消防處轄下之昂船洲高壓氧治療艙,提供緊急高壓氧治療服務。可惜該治療艙地理位置偏僻,增加運送病人途中的風險,亦無法為長期病患者提供治療。早在十年前,東區醫院已經有意設立高壓氧治療,並開展前期的醫護人員培訓。惟當時醫管局雖有意發展該服務,較傾向於九龍中新醫院發展。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發展高壓氧治療變得相當困難。適逢當時時任食物及衞生局高永文局長到訪,並對該服務表示支持,加上獲善長捐款四干多萬元,最終令該項目上馬,並於二零一八年九月投入服務。
時至今日,東區醫院高壓氧治療已為二千多名病人人次提供服務,需求更日趨增加。應醫院管理局總部要求,院方計劃將服務提升至二十四小時無休。可是新冠肺炎來襲,醫護人員無法前往外地接受培訓。適逢新高壓氧顧問上任,同意本地培訓,瑪嘉烈把握這個契機,參考美國及澳洲課程,再加入本地法規,職安健,消防,私營和生物工程等原素,為本地護士編寫高壓氧治療課程(Conjoint Training Courses on Hyperbaric Nurse Attendant and Clinical Chamber Operations) ,成功解決困局,同時為下一個位於九龍中聯網之高壓氧治療服務培訓人才。至今已經完成了兩屆該課程,共培訓了十八名護士。而第三屆亦會於本年度六月展開,對高壓氧治療有興趣的同事,可多加留意。
共闖難關新常態
新冠病毒擴散初期,世界陷入一片未知數。瑪嘉烈和同事,以最佳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來迎戰。瑪嘉烈認為適時運用各種溝通渠道(包括: 面傳、交更簿、電郵和手機通訊郡組等),聯繫同事,發放最新和正確資訊,收集意見,極為重要。透過共同審視急症部的現況和工作流程,訂定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朝公共衛生方向制定策略,並時刻按事態發展作出調整。
瑪嘉烈非常感激急症科每一位同事的付出和努力,各部門同事的配合和支持,醫院管理層和醫院管理局的强大後盾支持,急症科的抗疫工作才可順利進行和持續,守護最前線。
撰文及訪問 梁舜華,吳敏強(K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