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管理人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
劉炳發先生
劉炳發先生於1986年畢業於瑪麗醫院護士學校,先後於病房及手術室工作。於1988年投身到鄧肇堅醫院﹝即現在的律敦治鄧肇堅醫院﹞的急症室工作,從此開展他長達33年的急症室護理生涯。他於1993年被調派到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協助開設急症室,帶領著急症室發展多元化的服務及演變成現今成熟的模樣。今年是他的榮休之年,我們有幸邀請到這位在急症範疇舉足輕重的前輩來接受訪問,與大家分享他多年來的護理理念及經歷。
劉先生於擔任部門運作經理前是一名急症科專科護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多年來致力改善急症護理的專科護理發展。對於培訓前線護士不遺餘力,亦常常於臨床親身指導前線同事,給予新同事機會去嘗試應用書本上的知識。他認為現今培訓新人太多保護及限制,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在旁邊觀察,但唯有親自嘗試過,才會真正學懂。他也很享受與同事們一起在急救房工作的氣氛,對於前線的工作一直抱有熱誠,亦很希望能將多年的經驗慢慢地滲透到新生代的急症護士當中。他笑言,對急症工作的一團火至今仍未熄滅,亦是令他三十多年來一直服務急症的原因。
每當港人在境外遇上重大事故,特區政府會考慮啟動 “香港境外緊急應變行動計劃"以協同不同的政府部門前往救援,在當中提供專業的醫療意見和支援受事故影響的人士和家屬。醫院管理局每次均會應政府要求派出不同職系的同事,而劉先生多年來便先後出任了七次的境外救援服務,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亦可看出他無私奉獻的心。七次的重大事故包括
- 2004年的台灣九份車禍及
- 同年的南亞海嘯,
- 2006年埃及車禍,
- 2008年汶川地震,
- 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
- 2020年新冠肺炎武漢救援及
- 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事件。
由於重大事故發生的時間緊急,大多數只有數小時讓救援人員決定出發與否。境外救援行動最大挑戰是存在太多未知的變數,而劉先生多次豐富的救援的經驗亦令他成為當中的領軍人員。問及當中難忘的經歷,他憶訴當年埃及的救援行動,曾與遠赴當地尋親的香港居民同機出發。他們給予劉先生家人的照片,拜托他協助他們尋找家人的消息。最後劉先生成功認出遇難港人的遺體,並助他們運回香港。雖然境外救援行動很多時面對生死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往往成功幫助人的滿足感令劉先生一直堅持至今。他也感謝全賴有家人及同事們的支持,他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多次出任行動。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是全港第一間提供高壓氧治療的醫院,並於2018年投入服務。高壓氧治療被編入急症室的管轄範圍,面對要開展一個新範疇的服務,如何籌備及管理均是對劉先生一個莫大的新挑戰。於籌備期間,急症室派出多名護士及醫生到海外接受培訓。而減壓倉的設立及運作模式,亦是經過多方的商議及改良才能達至現今成功的操作。談及此服務是否劉先生任內一個重要的里程牌,他謙虛地說不敢納入自己的功勞,此服務的誕生是團隊努力的成果,將來還有很多進步和發展的空間。劉先生謙卑的心,也許就是他能帶領急症室不斷進步的原因之一。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肆虐,香港成為受影響的一個地區,急症室也是其中一個首當其衝的部門。在疫情的初期,保護衣供應緊張,醫護對於病毒的了解程度也有限,同事們面對未知的疫情,每天上班的心理壓力是可想而知。如何調整急症室運作,快速地作出改變以及團結同事們一同抗疫,是劉先生一個重大的挑戰。有了當年對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的經驗,令他在處理今次疫症更得心應手,亦更重視與同事間的溝通。他親身在前線一同抗疫,了解同事的困難及想法,主動解釋部門抗疫的部署及動向,漸漸地令整個部門有信心團結一致對抗疫情。
工作多年,他期望急症護理能有更多新發展,新生代的急症護士能夠帶入更多新觀念,推陳出新,令急症服務更完善地守護民康。
撰文及訪問
張啟陽(UCH),鄭惠怡(AH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