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

急症管理人 – 岑少芬

護理足跡

岑少芬經理(Rebecca)於1984年畢業於伊利沙伯醫院護士學校,畢業後被派往手術室工作,完成助產士課程後亦曾於產房工作,及後被派往離島診所工作並先後於梅窩及大澳診所工作,當年的大澳診所集產房、門診及急症室於一身,她相信這裡就是她的急症室生涯的開始,在離島工作兩年後於1990年重回鄧肇堅醫院急症室工作,從此開展她的急症室護理生涯。她於1994年轉職至仁濟醫院急症室,至2011年升職至瑪嘉烈醫院急症室部門運作經理,今年是Rebecca的榮休之年,我們有幸邀請到這位在急症前輩來接受訪問,與大家分享她多年來的護理理念及經歷。

曾遇過的困難

Rebecca轉職至仁濟醫院急症室後,全因有著很好的上司及團隊,一切都很順利。直至2007年當時她是急症室經理,同時負責開急症科病房,初期營運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多年工作於急症室,病房臨床經驗少,往往只著重了急救病人的前期護理,忽略了往後持續護理的需要,所以營運急症科病房時慢慢改變了她的思維,要關顧病人的治療進展、復康過程、以至臨終護理。另一方面,九龍西聯網亦開始在急症科病房設立精神科諮詢會診小組(Psychiatric Consultation-Liaison Team),對護理精神科病人有更深入認識,急症室護士通常只著重今次入院的事件,相反精神科護士會由病人出世開始諮詢病歷,如此詳細的評估過程令她有深刻體會,亦再次令她的護理思維有所轉變。

難忘事件

回顧多年在急症室的工作,對Rebecca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是當年仍在鄧肇堅醫院的急症室工作,作為急症人,她與另一位助產士同事在普通診症間,準備為孕婦接生。憑著產科護士的經驗,加上孕婦的產前檢查正常;她原以為這次接生流程是習以為常。誰知道:接生過程非常順利,她與同事只覺得新生嬰兒較一般瘦小但體重尚算正常,而在旁的急症室醫生也囑咐下一步注射催生素 (Syntocinon),注射完後發現臍帶有異常,她與同事對望心感不妙,難道入面還有一個?結果發現子宮內尚有一名胎兒,是未被診斷的雙胞胎(undiagnosed twins)。她立即再作檢查,卻發現胎位未正,大家頓時感到很驚慌,立即請高級醫生進來幫忙,最後大家有驚無險地隔著肚皮移正胎位後順利地接生了第二個嬰兒。她還記得兩個嬰兒都很精靈地放在溫箱中帶給產婦看,產婦還罵著「點解會有兩個架?」她與同事還驚慌得全身也冒汗地,這個驚險的經驗深深烙印在她心裡,往後處理接生急症時定會提醒後輩注射催生素前一定要檢查清楚。

護理界有多方向發展,但基本工最關重要

談到護理界發展,Rebecca指出現時我們有不少發展方向,尤其係急症室護理界,往往都走在最前,並且有非常之多的擴展角色,例如高壓氧治療、急症室的 NP (Nursing practitioner) 等等令到我們護理服務不斷與時並進。但她表示,在同事於各專業發展前,大家的基本功却是至關重要,並以 K.A.S (Knowledge , Attitude , Skills) 以作概括。首先,隨著同事由傳統護士學校至今大學院校畢業,大家的知識基礎已經變得較優厚。但大家的專業技術(Skills),例如縫針,抽血這些基本功,並不能單單靠書本便能獲得,大家必需透過不斷之練習和實踐方可掌握,千萬不要紙上談兵。最後便是大家之工作態度 (Attitude),她認為一班新晉同事們,變得較少展現對病人的同理心和關懷。希望大家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和體恤他們的困境,發揮我們的同理心,由心出發照顧病人,定能提升護理質素。

談到護士流失率之睇法

Rebecca分享由八十年代工作至今,經歷了數個人手流失潮,而近兩年又再一次出現。她認為這是一個時代改變,皆因現時同事發展方向變多,流通性亦都增加,不單止護理專業,其實各行業均在面對同樣難題。她認為既然無法改變這洪流,倒不如積極裝備現有同事和吸引新人入行。以2021年為,瑪嘉烈急症至就有多於十位新畢業生(freshman),她便致力為他們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盡快讓這班新血融入日常工作。

第五波衝擊,苦中有甜

第五波新冠肺炎之突襲,Rebecca坦言第五波對資深急症人或新入職同事的衝擊都很大。回想起當時農歷新年後便急速轉下。各急症室均擠滿病人,由於疫情海嘯式撲向前線,各部門因應求診者需要各出其謀尋求對策。眾多前線同事均疲於奔命,急症室首當其衝,身經百戰的Rebecca亦感到心如刀割。但能讓她感受到苦中一點甜的是,疫情衝擊並沒有打跨部門,反而令到同事變得更加團結,一班新血亦在危難之下急速成長。最值得鼓舞的是,她的團隊只用了16小時便開設一個新病房安置病人,如此高效率,全靠一班同事齊心協力,上下一心。

勉勵後輩

Rebecca冀望大家能夠擴寬自己的知識空間,持續進修並學習多方面知識。她亦分享到碩士課程選擇上的一些心得,現時各大院校都有不少課程提供,有著重管理的、亦有著重研究的、亦有著重專業醫療的。她認為各課程均有其長處,但同事亦無需太早報讀碩士課程,大家不妨先行累積經驗,並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再選擇適合的碩士課程,反而對大家的發展更有幫助。另一方面,她建議同事們多擴寬自己的視野,尤其是一班新血,更應該爭取到不同部門吸取經驗,皆因急症服務只是病人服務之開端,往後在病房仍然有大量護理工作接踵而來,深入了解整個患者歷程定能對大家有莫大裨益。最後她亦認同在護士工作絕非易事,大家每天均在接觸著生離死別,難免會牽動同事的情緒,尤其是新同事,千萬不要讓這些情緒累積,學懂去將其釋放,保持樂觀的心態工作便可得心應手。

撰文及訪問
吳敏強(KWH)
許天敏(N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