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急症專科邁步向前
仁濟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 李浣雯
李浣雯 (部門運作經理) 現職仁濟醫院急症科,畢業於瑪麗醫院護士學校,並曾於不同的專科病房工作。於一九九四年,適逢仁濟醫院由復康醫院發展成為急症醫院,李經理於此時轉職到仁濟醫院急症科部門,加入籌備開設急症室,不經不覺在急症室工作已二十多年。
建立急症科的專業形象
在急症室工作多年,李經理見證急症科的發展,逐漸變得專業和系統化。回想當初她剛接觸急症科時,未見有完善的分流制度、災難應變計劃和創傷小組等等;現在這些都變得有系統和指引,亦能跟從暨定的工作程序處理。在日常急症室的運作,護士和醫生並肩作戰,互相配合。而且現今的急症科護士,不單限於急症室內工作,更會走出社區和踏出境外。因此護士的知識和護理技巧都需要不斷地增值,這樣才能提供更有質素的護理服務。
在二零零二年,香港急症科護士學會成立 (HKENA),李經理有幸能跟隨一群有經驗和默默耕耘的前輩,使學會能促進急症科護理學知識的發展和培育,令急症科護士更專業和獨立,並能與世界各地的同業交流知識和技術,盼望急症護理服務更臻善美。
難以忘懷的那些年
「我常對同事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自從護士的訓練由學徒式轉為大學模式,新畢業同事需要於三年內,在兩個不同的專科部門實習,所謂「三年抱兩」。新入職的同事,多數未能適應繁忙而專業的急症室的工作,人力資源管理就要多下工夫。「當他們來到急症室工作,就像白紙一樣,工作上都需要指路明燈,我會安排資深護師帶著他們,教導他們工作上的流程和知識,促使他們適應新環境。同時,他們都需要去學習不同的技術訓練,如傷口縫合、靜脈穿刺,使工作更得心應手。另外,新同事們亦需要多與病人和家屬溝通,令病人求診的過程可以更加順暢。」
現時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期望越來越高,工作量亦有增無減,不少同事都感覺到有沉重的工作壓力。李經理一再強調,要給予大家正能量:「我常對同事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我們能夠照顧別人是一種福氣。我亦知道同事們工作很忙,在工作上偶爾會遇上挫折,使人感到失落,所以我十分鼓勵同事們跟我分享過中感受。」李經理甚少關上經理房門,以方便同事們隨時來找她傾訴。
「中國人很吝嗇給予他人讚美和鼓勵。但在我而言,當我欣賞同事們的工作表現時,會多加讚許,從而令到他們更有魄力,做得更好。」
「……將關懷和愛心薪火相傳,繼續燃亮護理之光。」
要成為一個稱職的急症專科護士,路是既辛苦又漫長。李經理希望新入職的同事能夠抱著《獅子山下》的精神,好好地裝備自己:「當我們身穿護士制服時,病人就會對我們有期望,故此我們亦要尊重自己的專業,不斷努力做好自己。」
「我記得有一次夜班,有位老人家帶著孫兒來到急症室求助,細問之下,原來是她不懂得用新款揹帶。在同事指導下,她終於了解如何使用這款揹帶,在多番道謝後,安心帶著孫兒離開。」在急症室工作的每一天,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人和事。在危急災難事故上固然當仁不讓,但對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李經理亦希望各同事可給予病人最大的安慰和幫助。
作為部門運作經理,在訪問過程中,總是讓人感受到她對護理專業的熱誠和盼望。在她爽朗的笑聲和親切的笑容下,就像和她結伴一起,走過仁濟醫院急症室與急症專科發展的那些年。「我相信護士應該銘記南丁格爾的誓詞,就算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或扮演著不同的角式,均能堅持『關顧是護理的核心』,將關懷和愛心薪火相傳,繼續燃亮護理之光。」這句話正是李經理希望與每位急症專科同事分享的。
撰文: Gary Chan,Yolanda Fu
相片: Gary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