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

急症管理人 – 陳子中

屯門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
陳子中博士

「莫忘初心,愛人如己,才能提供病人最好的護理專業。」

陳博士的辦公室

「選擇職業時,我會考慮到三個C,分別 Care(關懷)、Charisma(魅力)和 Career(事業)。」

現職於屯門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陳子中博士,從事護理工作三十多年,問到當年為什麼會選擇護士作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時,陳經理笑著說:「我的英文名字簡稱有三個C,而我當年選擇做護士也是因為有三個C,分別是 Care(關懷)、Charisma(魅力)和 Career(事業)。」

八十年代的香港尚未富裕,經濟才剛開始緩步發展,當時社會都以基層的勞動人口為主,陳經理回想當年在選擇自己的專業發展時,除了考慮到要養家糊口,亦堅持要選擇一份自己喜歡並覺得有趣的職業。

「如果要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職業,就算人工可觀或前途理想,亦很難做到一輩子。所以選擇職業時,我會考慮到三個C,第一個C就是 Care。」陳經理接著說:「因為我有很多兄弟姐妹,而我是排在中間,還有兩個妹妹。當父母兄姊都外出工作時,我就要身兼父母的職責,照顧自己和妹妹的日常生活。因此從小我就學會照顧和關懷別人,這正正是護士不可缺少的特質。」

除了關懷的心外,陳經理在十六歲時的一個經歷,亦間接促使他選擇護理專業作自己的事業。

「第二個C是 Charisma(魅力)。在十六歲那年,我到過廣華醫院急症室,那時看到穿著急症室制服的護士,他們很認真地工作和服務病人,覺得他們很 Charming(吸引)和很有魅力,心裡亦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像他們一樣。很幸運地,最後我有機會穿起急症室護士制服,去關懷和照顧病人。」陳經理說。

穿上急症室護士制服的醫護人員肩負著救急扶危的使命,用關懷的心去服務每一位病人,這份就是來自護理專業帶來的獨有魅力。

說到代表Career的第三個C時,陳經理說他從小在基層家庭長大,而母親教導他要學會一門手藝,找到自己的終生職業:「我覺得做護士很吸引,工作多樣化,配合我好動和愛熱鬧的性格,更享受當中的團隊合作精神。而且學習會令人感覺到滿足和有自信,特別在急症科部門裡,可以幫助到不同需要的病人,學習不同方面的知識。當時我就知道,當一個急症科護士就是我可以託付終生的職業。」

「工作上能夠受到尊重和信任,才能一起成長,亦可以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好更專業的護理服務。」

急症室有很多不同職級的醫護人員,各有各的工作和職責。陳經理認為急症室就像一台運作中的飛機,不同崗位的同事就像飛機上的配件,大至機翼
機身,細至一棵小螺絲,都缺一不可。

陳經理作為這台正不斷運作中的飛機掌舵,認為尊重和信任都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對每件事都會有不同的意見,大家要尊重各方的想法和包容不同的觀點。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層,學會承擔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每個同事都希望能盡自己能力去照顧每一位病人。即使同事有時候的表現未如理想,管理層首先應該考慮到是否制度上、教導方面或是工作環境令同事的工作表現受到影響,從而作出改善。工作上能夠有尊重和信任,才能一起成長,亦可以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好更專業的護理服務。」

陳經理當年選擇護理專業時所考慮到的三個 C,其中一個 C 是 Care(關懷),亦成為今天陳經理與員工的相處之道:「關懷對同事特別重要,我想讓每位同事都有機會把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好好發揮出來,更希望可以讓同事無悔地把護理成為他們的終身事業。」

三十年來的護理經驗,更讓陳經理學會欣賞同事的優點:「始終人無全人,每個人都會有做得不理想的時候,在不影響專業護理的情況下,適當的鼓勵會令同事們有更大的進步,若只集中批評同事們的不足之處,即使用很多資源亦難以帶來有效的改善。管理層能夠學會欣賞同事的優點,多作鼓勵,給予機會發揮長處,會更相得益彰。」

在二零零六年時,屯門醫院急症室當時工作環境極不理想,需要進行大範圍內部安全維修工程,工程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醫院的維修工作期間,各同事在工作時難免感到非常不便,陳經理說:「記得那時候很多維修工程都未能順利完成,同事們要面對非常不理想的工作環境,我非常明白同事們的困境,唯有透過不停緊密的溝通,收集同事寶貴意見,小心安排工程計畫,很感恩得到同事們的支持和諒解,幸運地在兩三年間,順利完成了大大小小十多個工程項目,就變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屯門醫院急症室。」

「那天,我正準備離開急症室,突然收到醫院管理局高層的來電‧‧‧」

在急症室工作二十多年,曾經發生過的事雖然不可能記得清清楚楚, 可是,最難以忘懷的事一定是讓人記得牢牢的,深深的刻在心上。

陳經理記得這些年最難忘的,就是在二零零九年的一件事。那年,香港正面臨人類豬流感爆發的危機。

「記得那天大概下午六時廿十分左右,我正準備離開急症室時,突然收到醫院高層來電,告知明天急症室需要『大變身』,因為一群傳媒會在清晨六時,來到屯門醫院急症室實地採訪,報導我們會如何隔離和分流發燒的病人。但因為當時我們還未實施在分流站嚴格隔離發燒病人措施,還要有疑似感染病人嚴格隔離診病和入院的程序,要在不足十二小時內要有妥善的安排和配套,實在不容易。我當時腦海中浮現出很多方法,不斷地思考如何可以在最快的時間裡和和各個不同的部門和同事進行溝通。」

陳經理回想起當年的情況仍心有餘悸,他笑說:「當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不同的同事有不同的意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慢慢達成共識,所以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說服各同事,希望盡快得到他們的信任和合作,慶幸很快得到同事們的信任和幫忙,在大概二十五分鐘後,我們就已經計劃好由急症室大門至分流站隔離發燒病人,到診症室及入院安排。第二天準時清晨六時,果然有一大群的記者在急症室守候和進行訪問。」

事情發生多年後,陳經理回想起當天還歷歷在目:「現在回想起當年的這件事,最大的幸運就是有各位同事的信任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件事亦讓我在管理方面亦獲益良多。」

「不斷進修增值自己,打好基本功,有關懷病人的心,才能兌現對病人健康的服務承諾。」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市民對急症科的期望亦大大提高。

急症室除了負責救急扶危外,還是社區傳染病最大的守護關口,陳經理提到:「如果急症室的把關防線破滅了,沒有好好隔離患有傳染病的病人,讓他們直接上到病房或是出院,帶來的後果是整個香港社會都負擔不到,所以急症室醫護人員在未來的日子裡,更加應該好好多方面的增值自己。因為護士要跟醫生緊密合作,要有獨立的思考,從護理層面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

屯門醫院急症室是全香港其中一個非常繁忙的急症室,陳經理認為隨著未來人口老化、港珠澳大橋落成和醫療科技的發展,屯門醫院急症室的服務人口會愈來愈大,未來護士的工作量亦會大大增加,新界西的市民亦會高度依賴急症室的服務:「始終屯門區沒有完善的私家醫院制度,亦沒有廿四小時的公立醫療服務中心,屯門醫院急症室會成為新界西居民最大的健康安全網,未來十多年,屯門醫院亦有可能要支援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居民的健康服務,所以急症科護士除了要在最短的時間裡穩定危急病人的情況,令到病人的預後康復更加理想外,還要不斷進修增值自己,打好基本功,有關懷病人的心,才能兌現對病人健康的服務承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整個訪問過程中,陳經理不斷提醒我們對待病人時,不要把照顧病人當成是一份工作或項目,時刻記得要待人如己,就如父母照顧兒女般給予愛心、關心和關懷,對病人有身、心、靈的照顧,才能做到「全人護理」。

撰文/攝影:Yolanda Fu (TMH) William Chan (T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