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科護理學院之成立
香港急症科護理學院(HKCEN)之成立,與香港護理專科學院(HKAN) 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陳博士認為可以比喻為母親與兒子之關係。早在2010年,時任護理專科學院主席林崇綬博士從澳洲吸取經驗,冀望聯同香港各護理專業團隊,成立各自的護理專科學院。當時16間急症室的部門運作經理,便組成籌備委員會進行前期準備工作,以HKAN作為藍圖發展。最後於2017年3月16日正式成立HKCEN並進行商業登記,而陳博士當時亦應邀加入急症科護理學院成為理事會成員之一,並於2020年擔任香港急症科護理學院院長,繼續帶領急症護理專科發展。陳博士亦都指出,目前HKAN之下共有14個不同專科的護理學院,而各學院認證,Fellowship,培訓,發展等等,都會以HKAN作為方向。 成立學院之難題 陳博士亦都提到,學院成立之實在面對不少難題,有如摸石過河,因為大家均沒有相關經驗;另一方面,部分同事甚至護理團體未能完全掌握學院所希望推行之進階護理實踐(Advanced Practice),認為並不配合日常之工作的模式。幸好學院得到各急症部門大力支持,推廣學院成立之理念,慢慢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加上有HKAN給予明確方向,最後由零開始,到後來有一個雛形,直至現時可以獨當一面,他坦言感到十分欣慰。 疫情下急症科學院與政府合作 陳博士認為新冠肺炎突襲亦令到整個香港醫療系統出現很大轉變。憶述起疫情初期,政症府推行全民檢測,由於準備時間相當之有限,急需大量採樣人員。急症科護理學院臨危受命,只是用了短短5天時間,便訓練出超過一百位採樣人員。高峰期間更帶領並負責兩個檢測中心,成績為各護理學院之冠,充份表現出我們急症科隨機應變之本能。另一方面,衛生防護中心亦都委托陳博士及其他醫護專業人士為首席審核帥(Chief Auditor)。為檢測承辦商,檢測中心,以及社區隔離設施等等,檢視他們採樣人員訓練,檢測中心通風系統,樣本處現流程,確保整個檢測水準。 疫情下之急症科 疫情期間急症護士都擔當一個重要角色,不斷”變陣”去應負變幻莫測的疫情。以往我們急症科著重應急及災難處理,現在就需要配合醫院防疫政策,變成醫院的第一重過濾網,進行大量入院篩查。過往急症室只是病人之旅(Patient Journey)之一小部份,但疫情期間,病人可能逗留在一整個星期,甚至有病人留在急症室走最後一段路。整個護理模式(Care Model)均同以往截然不同。陳博士回想起第五波高峰期,坦言當時實在有不少不足之處,但疫情來勢凶凶,大家已經盡力守好醫院的大門。 成為學院院士(Fellowship)如何有助發展 提及到護理界學院院士,陳博士認為它依然是一個初發展階段,現時仍是一個雛形。他希望以醫療職系為借鏡來發展,吸引一班新血加入。例如醫療職系同事完成專科考核第一部份,能得額外增薪點,成為學院院士後,便自動進入晉升機制當中,陳博士希望日後以上機制可以應用到護理界之學院。陳博士希望藉此機會去加強規範部份護理程序,由持有相關資歷的同事去執行部分要求較高的工作例如分流,縫針等會對病人的護理質素有所提升。陳博士認為做到以上發展仍需要漫長時間,以專科資歷的護士能獲得額外津貼為成功例子,勉勵大家繼續努力。 如何成為學院院士 陳博士認為只要同事有堅定決心,便絕對可以成事。首先同事只要有兩年的急症室工作經驗以及學士學位,便可以成為學員(Mentee),而學院亦都會安排導師(Mentor)協助同事步入院士之進程。而碩士學位方面,陳博士透露將會與本地大學開辦一個為急症護理專科度身訂造之碩士課程,內容將會包括急症專科知識,管理等等,務求令到畢業生可以一步到位,有興趣同事一定要多加留意。 如何令急症專科更上一層樓 陳博士於訪問當中亦多次提到,學術研究一方面希望改善護理服務,另一方面令到護理作為一門專業的學科有更專門的知識。冀望同事兼顧日常工作之餘,多做學術研究,多刊文獻,繼續推行循證實踐(Evidence Based Practice),不單止可以確保護理質素,日後更有效提升我們的護理自主性(Nursing Autonomy) 。最後勉勵同事須要不斷發展,不要固步自封,才能令護理專業更加獨當一面。 吳敏強(KWH) 到香港急症科護理學院(HKCEN)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