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ncell
大家好,我是一名急症室護士,從2013年起一直於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任職,同事們都稱呼我為「美菇」。 我們急症科病房於2014年開始運作,同年北大嶼山醫院醫院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成為首間醫管局轄下的醫院應用智慧電子藥櫃(Omincell)。 其實智慧電子藥櫃在外國已經廣泛應用了二十多年,但在香港則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而北大嶼山醫院之所以成功引 入,全因為天時地理的關係:天時就是智慧電子世界的大趨勢;地理就是由於北大嶼山醫院沒有24小時藥房支援,一直在尋求解決藥物派發的方案。正正因為這個原因,北大嶼山醫院分別在急症科病房和急症室各自安裝了一座智慧電子藥櫃。 每位病人在急症室看醫生後,都希望能夠及時領取藥物得以舒緩病情,但由於北大嶼山醫院自開院至2020年都沒有24 小時藥房支援,所以身為護士的我除了每天都要應付各種煩重的工作之餘更需要代藥房派發「藥包」(pre-packed drug),因此我最希望向各位介紹急症室智慧電子藥櫃的角色及它如何幫輕我們日常的工作。 由於新冠肺炎繼續肆虐,本年度首先,我們(醫生、護士、藥劑師) 擬訂了一系列常用藥物名單,藥房同事就按照這份名單,準備好每款藥物以2日份量為一包,並且在藥袋上標籤了中、英文藥 物名稱、份量、服藥後注意事項、有效日 期及預留位置讓護士派藥時貼上病人姓名標籤。藥房同事會將“藥包”放入智慧電子藥櫃並定期檢查數量、擺放位置及藥物有效期,按照預設貯存「藥包」數量自動填補。藥房同事更可以透過智慧電子藥櫃的網絡系統在藥房辦公室知道所需要補給的藥物項目及數量。 另一方面,智慧電子藥櫃的「光導指示」(lighting guide)功能,能有效正確地顯示所需藥物的位置,可大大節省護士尋找藥物的時間。護士只需要在智慧電子藥櫃的顯示屏上輸入藥物名稱,「光導指示」就會引導護士去正確位置拿到正確藥 物給病人。 現今醫療科技發展很快,因應服務 發展及運作需要而引入適當資訊科技和設施是大趨勢,從而更可以提升醫療服務效 率及用藥安全。 撰文 陳美儀(NLTH) 急症室導賞團之北大嶼山醫院
Life in PRCC (Emergency Nursing) 2019-2020
很榮幸能夠成為Post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Course (PRCC) Emergency Nursing 2019-2020的班代表,歴盡千山萬苦我們終於可以畢業了! 在此我們衷心感謝兩位班主任佳Sir (Mr. Chan Wai Kai, WM NLTH A&E)和啟陽 (Mr. Cheung Kai Yeung, Deputy WM, UCH A&E) 無私的付出和努力。... Read More
2019-2020 年度急症護理專科訓練課程畢業同學
2019-2020 年度急症護理專科訓練課程已經圓滿結束。本屆共有49 位學員結業。成績優異。本學會衷心希望各位學有所成,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廣泛應用,造福社會。 Hospital Name Rank PYN LI SAU FUN RN PYN SHING PO MAN RN PYN SHIU PUI MING RN PYN YIP MEI FOON... Read More
agm2021
由於新冠肺炎繼續肆虐,本年度的周年會員大會已經在2021年6月18日改為使用實體及網上形式舉行。整個會員大會由主席梁振邦先生主持,主席首先匯報過去一年學會所做的工作,令各會員了解學會的運作及活動詳情。其後由學會財政匯報有關學會的財務狀況及收支詳情。最後主席寄語各位新一屆委員繼續帶領學會業務及推動急症科護士的專科發展,期望來年疫情結束後可以回復實體的大型周年會員大會,與所有會員一同聚首一堂。
9th ENS 周年學術研討會
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一年多,許多群眾聚集的學術活動因此而停頓了一段時間,有見及此本年度的周年學術研討會改以網上方式舉行,希望能令大家在新冠疫情下繼續了解到急症科的新動向及發展。 兩位主持人(左:司徒艷萍女士 右:陳旭榮先生) 早上的講者聚首一堂預備研討會 在過去一年多,急症科護士被派往不同地方協助對抗新冠疫情,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工作,勇於迎接許多新的挑戰。本年度的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分享急症科護士在新冠疫情下的工作,令大家了解到不同崗位下如何合力對抗疫情,亦可為未來的疫情工作得以借鏡。 文浩然先生分享香港傳染病中心的籌備及運作的工作 天水圍醫院的講者分享他們在疫症期間的團隊工作 首先有講者分享香港境外緊急應變行動計劃的經驗,急症科護士及醫生被派往武漢作救援,如何在短時間內準備行程及在未知的環境下應變突發事件都是當中的困難之處。其次有講者分享被派往開設加強監察病房、香港傳染病中心、駿洋村及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工作的經驗,當中需要在陌生環境設立一套完整的分流檢測系統及嚴格遵守感染控制,以確保不會有大規模爆發的風險。 另外隨着急症科護士的專業發展日漸成熟,香港護理專科學院推行自願性專科護士發展計劃,急症科為其中一個專科的範疇。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護理專科學院副院長及香港急症科護理學院院長陳子中博士為大家分享整個專科護士的發展過程,向大家介紹將來專科護士的審批準則。 陳子中博士簡介有關自願性專科護士發展計劃的最新情況 下午的時段,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溫光安醫生為大家分享有關美國心臟協會於2020年更新的心肺復蘇法指引。其後有急症科護士張啟陽先生分享2020年更新的急救復甦法指引及相關的最新研究。最後由2019至2020年度急症科專科護士課程最佳專題研習的得獎畢業同學作匯報,分享他們在課程中的研究成果。 溫光安醫生為我們介紹最新的復甦指引 2021年度周年學術研討會完美結束,期待來年會有你們的參與。 當天時間表及speakers
智能急症室 eSmart Health System in YCH A&E
隨著科技進步,許多醫療紀錄都開始踏入電子化的步伐,逐漸減省了人手書寫。最近本部門增添了具無線傳輸功能的生命表徵測儀器,能夠將數據自動傳入醫管局臨床管理系統(CMS)。此舉除了能將所有數據資料直接輸入到CMS內紀錄之外,亦可以用於身處隔離區域內的病人,好讓他們可以自行量度生命表徵,方便護士監察身體狀況之餘亦可減少護士進出隔離區域的次數,減輕受感染風險。 配件 x 6 具藍芽傳送功能的 血壓計 體溫計(額探式) 血氧測量機 每位病人獨立用的eSmart Card,以用作連結eSmart儀器上的生命表徵到CMS內 平板電腦,用作管理從儀器上獲得的生命表徵資料 可存取CMS系統並已開通eSmart Health 病人配對功能的桌面電腦 程序 Step 1 – 5 先於桌面電腦配對eSmart Card上的二維碼及病人診症編號 (AE #),然後分配eSmart Card給病人 病人可自行/由護士或病人服務助理指導下,用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登入系統... Read More
飛援疫行者 – 出戰東瀛
戰鬥狀態 2020年2月香港各醫護人員都進入了作戰狀態,多國正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我一面忙於支援感染控制訓練,另一面為返回急症室應戰做好準備。 我進修過傳染病學,知道這次必定是「硬仗一場」,要取得勝利或許要付上很大的代價,趁著仍有健康和空間我送了一束鮮花給太太,再次提及到渴望人生能「走畢全程」的心願。 疫旅邀請 某個晚上收到MICC邀請,任務是擔任海外醫療隊成員,往日本護送鑽石公主號的港人回到香港。 面對前所未有又充滿著未知之數的抗疫任務,内心有著疑問和擔憂,考慮過程中自己呼吸、心跳都變得急促起來…我知道是香港這個地方成就了我小時候的理想和心願,但在這艱難的時候,好應該為香港人的健康和安全出一分力!我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起了勇氣,回覆了願意參與這次任務。 滯留日本的200多名香港人,年齡層極廣,由小學生至高齡長者,甚至有些是長期病患,身體狀況未必能夠應付四小時的飛行;而在感染控制的考慮上,若飛行超過四小時以上,則機艙內感染的風險會明顯增加,是次任務是危機重重… 急症專才,傾力支援 醫院管理局急症科共分兩次派出三名醫生及三名護士支援是次任務,三位護士都有航空醫護背景,而三位醫生都是資歷深厚的急症科專科醫生。在出發前我們一起商討各種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及應變措施,之後再分工預備各樣醫療裝備和藥物。 上下一心,疫境同行! 訓練中心内的同事都一呼百應,護士、文職同事、支援助理等…各人都迅速為我預備了兩套醫療護送裝備,其中一套附有兒科急救器材;而DOM和GMN更不辭勞苦,親自安排將器材送到機場,又分享海外護送任務的經驗和心得給我。 友情勝疫情 朋友、同事和前輩們紛紛為我送上祝福和裝備,又提供關於船舶和飛機的資訊作為我的「護身符」;再送上適合在狹窄的機艙內使用的傷病者搬運工具和醫療器材。 隨機應變,同心同行! 到達日本的之後,由於要遵照當地政府要求,於是原定的計劃只有一改再改,行動上也遇上了不少困難和苦惱,例如由船上檢測到步出遊輪,或由登上旅遊巴到抵達機場,或抵達機場後到登上飛機,全都是難關重重…醫管局、衛生署、入境處各部門都面對著不同的難處。大家只能不眠不休地馬拉松式討論,希望能夠尋找解決方法,盡快讓滯留的港人可以啟程回家。 勇敢和正面思想驅動著大家,我親身見證了不同部門的職員在困難之中怎樣互相體諒、互補不足、互相支持和鼓勵,在極短的時間內破解了多個困難,可見香港公職人員質素是何等的優良。 天有不測之風雲 第一班返港航機接載人數最多年齡由七歲到七十歲,我和醫生在登機閘口,迅速為他們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確保他們適合飛行。 由於客量少而且沒有貨物,原定飛行時間只需三小時多,但當晚卻突然轉吹強風,飛機逆風飛行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回到香港。 因為天氣欠佳而且可能遇上亂流,整個晚上我們在機艙內也保持著高度警覺,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守護著飛機上的乘客,除了疲倦,最難受是在濕度低於10%的飛機艙內堅持不喝水5小時!口、唇和喉部都感到非常枯乾,感覺像是喝了膠水似的。 到達香港後,飛機上男女老幼合共106人帶著喜悅逐一從機艙步出,再由旅遊巴士送往檢疫營地;護送任務大功告成了!幸好我們預計可能會發生的緊急情況都沒有發生,大家可以鬆了一口氣了…衛生署、醫管局、入境處和航班的空勤人員都互相道謝、互相欣賞和稱讚。 使命與恐懼 遠離危險和禍患是生物的「本能反應」。當時正面對著前所未見又直捲全球的疫情,但收到了日本護送任務邀請的時候,心裡有著極大的猶疑和掙扎,因著那份助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拿出了最大的勇氣承擔這個挑戰,而我的家人也用了勇氣支持我的決定。 我的感謝 感謝每位出心出力幫助和守護我的前輩、同業、朋友和家人。還要感謝MICC、律敦治鄧肇堅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和醫管局車務組各職員的安排和支援,因有著你們的支持我們才能如此順利完成任務,一幕一幕的感動情景會永記心中!... Read More
瑪嘉烈醫院急症室的負壓隔離及生化核污染應變設施
經歷過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SARS)疫情後,瑪嘉烈醫院在2005年於急症室內設立首個負壓隔離設施並沿用至今。隨着世界衛生組織對負壓隔離設施的規格提出新的建議,本急症室重新設計及規畫了一座新的負壓隔離設施,並於2020年4月投入服務。 本設施旨在為懷疑或確診傳染性疾病的求診者提供適切的感染控制環境,同時亦降低急症室員工、到訪者及其他求診者受到感染的風險。在原有計劃中,此設施將會取代舊有的隔離設施。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負壓隔離室的使用量急升。因此,部門決定提早使用全新的隔離設施 ——- 成為高風險患者的診症室和化驗結果等候區,並與原有的設施同時使用,以及早分辨出確診者及減低負壓病房的負荷。 新的負壓隔離區域有嚴格的出入管制,所有出入口均設有密碼鎖,未經批准的人士一律禁止內進。隔離區內設有防護裝備室、防護裝備卸除室及指定出入口。不論求診者或職員都須要以既定的方向進出,務求達至感染控制的目標。 新負壓隔離區域內設有兩個獨立診症室和一個等候區。為避免患者交叉感染,每個診症室內只會安排一至兩位或同一群組的求診者等候。診症室內設有X光機、獨立洗手間及Wi-Fi設備。若求診者於等候期間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可以使用房間內附設的視像通訊系統即時與護士聯絡。 除此之外,上述設施亦可隨時分隔成兩個獨立區域,同時照顧傳染病患者及受到生化核物品污染的患者。生化核物品污染處理區內設有清洗室,確保患者清洗完畢後,才可進入指定診症室接受診治。當出現多名求診者時,急症室亦可於該設施外搭建臨時帳篷及供水系統為患者清除表面污染物。 回首過去一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症,瑪嘉烈醫院急症室以靈活變通的方式面對嚴竣考驗。對於未來眾多不確定性,部門亦正在探討在需要時加設戶外設施以應附需求。展望將來,急症室的設施和設備會因應實際情況而作出改善及調整,務求達至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提供最適切的治療予求診者。 撰文 楊銘杰(P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