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援疫行者 – 出戰東瀛
戰鬥狀態
2020年2月香港各醫護人員都進入了作戰狀態,多國正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我一面忙於支援感染控制訓練,另一面為返回急症室應戰做好準備。
我進修過傳染病學,知道這次必定是「硬仗一場」,要取得勝利或許要付上很大的代價,趁著仍有健康和空間我送了一束鮮花給太太,再次提及到渴望人生能「走畢全程」的心願。
疫旅邀請
某個晚上收到MICC邀請,任務是擔任海外醫療隊成員,往日本護送鑽石公主號的港人回到香港。
面對前所未有又充滿著未知之數的抗疫任務,内心有著疑問和擔憂,考慮過程中自己呼吸、心跳都變得急促起來…我知道是香港這個地方成就了我小時候的理想和心願,但在這艱難的時候,好應該為香港人的健康和安全出一分力!我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起了勇氣,回覆了願意參與這次任務。
滯留日本的200多名香港人,年齡層極廣,由小學生至高齡長者,甚至有些是長期病患,身體狀況未必能夠應付四小時的飛行;而在感染控制的考慮上,若飛行超過四小時以上,則機艙內感染的風險會明顯增加,是次任務是危機重重…
急症專才,傾力支援
醫院管理局急症科共分兩次派出三名醫生及三名護士支援是次任務,三位護士都有航空醫護背景,而三位醫生都是資歷深厚的急症科專科醫生。在出發前我們一起商討各種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及應變措施,之後再分工預備各樣醫療裝備和藥物。
上下一心,疫境同行!

預備醫療護送裝備
訓練中心内的同事都一呼百應,護士、文職同事、支援助理等…各人都迅速為我預備了兩套醫療護送裝備,其中一套附有兒科急救器材;而DOM和GMN更不辭勞苦,親自安排將器材送到機場,又分享海外護送任務的經驗和心得給我。
友情勝疫情

同事送上祝福
朋友、同事和前輩們紛紛為我送上祝福和裝備,又提供關於船舶和飛機的資訊作為我的「護身符」;再送上適合在狹窄的機艙內使用的傷病者搬運工具和醫療器材。
隨機應變,同心同行!
到達日本的之後,由於要遵照當地政府要求,於是原定的計劃只有一改再改,行動上也遇上了不少困難和苦惱,例如由船上檢測到步出遊輪,或由登上旅遊巴到抵達機場,或抵達機場後到登上飛機,全都是難關重重…醫管局、衛生署、入境處各部門都面對著不同的難處。大家只能不眠不休地馬拉松式討論,希望能夠尋找解決方法,盡快讓滯留的港人可以啟程回家。
勇敢和正面思想驅動著大家,我親身見證了不同部門的職員在困難之中怎樣互相體諒、互補不足、互相支持和鼓勵,在極短的時間內破解了多個困難,可見香港公職人員質素是何等的優良。
天有不測之風雲
第一班返港航機接載人數最多年齡由七歲到七十歲,我和醫生在登機閘口,迅速為他們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確保他們適合飛行。

登機前準備
由於客量少而且沒有貨物,原定飛行時間只需三小時多,但當晚卻突然轉吹強風,飛機逆風飛行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回到香港。
因為天氣欠佳而且可能遇上亂流,整個晚上我們在機艙內也保持著高度警覺,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守護著飛機上的乘客,除了疲倦,最難受是在濕度低於10%的飛機艙內堅持不喝水5小時!口、唇和喉部都感到非常枯乾,感覺像是喝了膠水似的。
到達香港後,飛機上男女老幼合共106人帶著喜悅逐一從機艙步出,再由旅遊巴士送往檢疫營地;護送任務大功告成了!幸好我們預計可能會發生的緊急情況都沒有發生,大家可以鬆了一口氣了…衛生署、醫管局、入境處和航班的空勤人員都互相道謝、互相欣賞和稱讚。
使命與恐懼
遠離危險和禍患是生物的「本能反應」。當時正面對著前所未見又直捲全球的疫情,但收到了日本護送任務邀請的時候,心裡有著極大的猶疑和掙扎,因著那份助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拿出了最大的勇氣承擔這個挑戰,而我的家人也用了勇氣支持我的決定。
我的感謝
感謝每位出心出力幫助和守護我的前輩、同業、朋友和家人。還要感謝MICC、律敦治鄧肇堅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和醫管局車務組各職員的安排和支援,因有著你們的支持我們才能如此順利完成任務,一幕一幕的感動情景會永記心中!
希望早日戰勝疫情!
撰文 徐紹堂(RTSKH)